在职场上,经常可以听到针对不同世代的批评:
“老年人在使用科技方面有困难。”
“中间一代追求平衡,但不会妥协。”
“年轻人对于流程和等级制度没有耐心。”
但这种思维方式真的有助于组建更高效的团队吗?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不是问题。 挑战不是改变任何人。 挑战在于理解、学会相处并充分发挥每个类型的优势。
了解差异是第一步。 但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呢?
- 尊重不同的工作风格:婴儿潮一代重视等级制度和稳定性。 X世代追求自主和效率。 Y世代渴望目标和成长。 Z世代是数字化、敏捷且流动的。 这些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只是不同而已。
- 调整沟通:有些人偏好面对面会议,另一些人则偏好即时消息。 有人重视详细的电子邮件,其他人则偏好在WhatsApp上快速回复。 对一个人有效的方法,可能对另一个人毫无意义。
- 平衡经验和创新:经验丰富者带来战略眼光和韧性。 年轻一代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执行速度。 真正的优势在于这些力量的总和。
- 避免强制改变并鼓励适应:让所有人都适应同一个模式是行不通的。 道路在于相互适应,这需要耐心和学习的意愿。
除了代际差异外,一项发表在《商业与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分析了来自113个国家的58.4万人的数据,历时30年,揭示工作动机与个人的生活阶段关系更大,而非其所属的世代。 工作趋向于在大约40岁左右变得更加核心,随后逐渐失去其重要性。
我个人觉得这个数据有点争议。
这意味着,对工作承诺和投入度的许多看法可能更多地与生活中的不同时刻有关,而不是与所谓的“代际特征”有关。
理论上,似乎很简单。 实际上,这是一个每日的挑战。 但忽视这些差异只会引发冲突并降低生产力。
我准备了这个说明,以使差异更为明显。 很多,但这是事实。
婴儿潮一代(1946-1964 年)
- 关于作品:重视工作稳定性并表现出对组织的强烈承诺。
- 追求成果的压力:表现出韧性和奉献精神,常常愿意牺牲个人时间来实现目标。
- 技术使用:尽管他们可能更喜欢传统的沟通方式,但他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适应了技术。
- 动机:受到正式认可和有形奖励(如晋升和加薪)的激励。
- 沟通:喜欢面对面或电话交流,重视个人互动。
X世代(1965-1980)
- 关于作品:寻求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之间的平衡,重视适应性。
- 追求成果的压力:倾向于务实,寻求效率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实现目标。
- 技术使用:他们熟悉技术,并将其用作提高生产力的工具。
- 动机:重视自主权和技能发展机会。
- 沟通:使用电子邮件和电话,重视清晰度和客观性。
Y 世代(1981-1996)
- 关于作品:寻求工作目标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 追求成果的压力:可能会因高要求而感到不知所措,重视持续的反馈和认可。
- 使用技术: 数字原生代,他们将技术融入到工作和交流的各个领域。
- 动机:他们寻找符合个人价值观、能持续成长的工作。
- 沟通: 他们更喜欢即时通讯和数字平台,寻求快速、高效的沟通。
Z 世代(1997-2012)
- 关于作品:喜欢灵活、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并注重创新。
- 追求成果的压力:更喜欢协作方式,可能会抵制传统的收集方法,寻求任务中的意义。
- 使用技术:他们精通新技术,希望他们的数字体验成为工作场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动机:他们寻求多样化的体验和快速学习的机会,重视真实性。
- 沟通:他们主要使用消息应用程序和社交网络,希望得到立即回应。
因此,未来的工作不是关于谁对谁错,而是关于谁知道如何创造一个让所有人共同表现得更好的环境。 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