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尤其是那些从事耐用消费品销售的公司,例如汽车制造商。然而,这种趋势也暴露出巴西在客户服务方面的不足,导致一系列问题和客户不满。
尽管一些世界知名品牌投入巨资进军巴西市场,但它们却未能适应当地的语言和习俗。结果导致沟通不畅,进而引发不必要的挫败感,损害这些品牌在巴西的长期发展,并最终令消费者不满。
保罗·秋山表示,当前形势令人担忧。“在巴西,我们正经历着大量外国公司涌入国内市场,试图立足,但却缺乏保障消费者权益所需的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和物流基础。他们忘记了,他们进入的是一个拥有完善的消费者保护法典、消费者习惯于被视为拥有既得利益的个体的国家。”他说道。
承诺与现实
外国公司与巴西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和市场差异一直在不断变化。例如,2006年本田推出新款思域时,为了应对旺盛的需求,经销商采取了更加透明的管理方式:他们会及时告知客户订单状态,并允许客户在正式开具发票前无条件取消订单,而发票只有在车辆实际交付后才会开具。
然而,目前这种做法已经改变,发票在车辆离开进口商的场地之前就已开具,迫使消费者预先付款,却无法获得明确的交车保证。这只是品牌方在应对本地消费者方面准备不足的一个例子,导致售后信息混乱和交车延误。
秋山指出,很多情况下,购车者会被高科技车辆的承诺所误导,但很快就会面临各种问题。“从那时起,一场无休止的拉锯战就开始了。一开始是支付首付,消费者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然而,品牌方往往没有做好满足需求的准备,消费者只能进退两难。”他解释道。
影响和解决方案
如果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或购物后遇到不愉快的情况,律师建议他们记录与公司的所有互动,并维护自身权益。“记录每一次对话并向消费者保护机构举报至关重要。市场会筛选这些案例,只有真正值得信赖的公司才能生存下来。”他强调说。
外国公司准备不足会影响消费者体验、品牌声誉和市场信心。秋山认为,解决之道在于转变思维方式。“这些制造商首先必须明白,消费者不是傀儡,而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巴西不是业余人士的天下,巴西人也不是那种做事“天真”到只会深思熟虑的人。”他总结道。

